0108;十四節氣在013;國有著悠037;0340;曆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0154;們根據日月運行0301;置、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規律,總結出0102;0108;十四節氣,到0102;秦漢年間,完全確立。0108;十四節氣0316;為013;國0340;傳統民間民俗文化,對013;國0154;0340;農耕文明有著巨大0340;影響。
01
中國人0340;時間製度
每個人和整個人類038;會,都始終生活在一定0340;時間和空間當中。空間是固定0340;、具體0340;,而時間則需要通過某種辦法加以測定和標識。人們測定和標識時間0340;參031;物最021;是自己感知到和觀察到0340;物候和氣候0340;變化。什麽時間月圓É02;、月缺É02;;什麽時間天長É02;、天短É02;;什麽時間冰化É02;、河開É02;、風0358;É02;、雨0358;É02;;什麽時候氣候轉暖,冬蟄0340;昆Ŝ02;蘇醒É02;,大地可以耕種、種子可以0332;芽、莊稼可以生長É02;;什麽時候候鳥飛0358;É02;、飛走É02;……這些氣候和物候0340;變化,就被我們0340;先人用0358;0316;為早期測定時間0340;0381;據。
時間是世間一切物質存在0340;重要方式,時間概念是一個抽象0340;概念,是物質0340;運動、變化0340;持續性、順序性0340;表現。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0214;0332;生過程0340;一個參數。人們為É02;要更準確地衡量時間、計算時間、記錄時間,就要進一步選擇具有普適性、恒037;性和周期循環性0340;參031;物。於是,太陽、月亮、穀物0340;成熟期等等,就成為É02;優選0340;參031;係。人類很早就學會觀察日月星辰,用以測量時間。大約在紀Ð03;前五千年,人們033;用指時杆觀察日影。紀Ð03;前11世紀,已經有É02;關於日晷和漏壺0340;記載。詳細記錄時間0340;鍾表0340;0332;明,大約已經是13世紀下半葉0340;事情É02;。
協調和規範各民族或國家群體內部公共時間製度0340;,是各國實行0340;特定曆法。世028;現行0340;幾種曆法最為普遍0340;有:以地球圍繞太陽旋轉0340;周期0316;為參031;物0340;太陽曆,或稱陽曆,我國當今0351;用0340;所謂公曆就是這一曆法。0316;為我們傳統時間製度組成部分0340;二十四節氣0340;製定,也是以地球圍繞太陽旋轉0340;周期0316;為參031;物0340;。除陽曆之外,還有以月球圍繞地球旋轉周期為參031;物0340;太陰曆,或稱陰曆。我國自夏代就開始0351;用、後經漢武帝太021;Ð03;年加以修訂0340;兼顧太陽曆和太陰曆確定0340;曆法,是陰陽合曆,即我們所稱0340;“夏曆”、“農曆”、或俗稱0340;“陰曆”、“舊曆”。這樣說0358;,我們所遵行0340;夏曆實際上是陰陽合曆,是既參031;É02;對月亮0340;觀察,又參031;É02;對太陽0340;觀察而製定0340;曆法。
我們0340;民間傳統節日體係,0363;如春節、Ð03;宵節、端午節、中Ð03;節、中秋節、重陽節,以及清明和冬至等,都是0381;據過去千0334;年0358;通行0340;陰陽合曆而確立0340;。這種曆法在我們0340;心目#023;和在我們0340;實踐活動中,0381;然占有重要地0301;。正像我們對光華031;人0340;月亮以及太陽倍感親切和極盡讚頌之情一樣(人們把月亮和太陽神格化,編創出大量0340;神話傳說就是最好0340;說明),對0351;用É02;幾千年0340;陰陽合曆我們同樣有著深深0340;鍾情和0381;戀。
為É02;準確反映一個對從事農業生產極為重要、同時又準確標誌寒暑往0358;規律0340;計時辦法,人們將一年365天平分為24等分,分029;Ł02;予一個名稱,如立春、雨水、驚蟄、春分等等,於是就形成É02;二十四節氣0340;時間標識製度。古人很早就掌握É02;兩分、兩至這兩個最重要0340;節氣:春分、秋分(晝夜長短相等)、夏至(0333;天最長)、冬至(0333;天最短)。在某些曆史時期,某些節氣0340;名稱與今或有不同,0294;在漢ⷥ安著《淮南子》(公Ð03;前141年)中,就明確有二十四節氣名稱0340;記載É02;。各個節氣(包括節氣、中氣)都已有明'023;0340;“物候”0316;為標誌,即所謂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一節氣三候)。
我們古代0340;先人0332;明節氣,把自然028;0340;變化、動植物呈現0340;狀態以及我們人體內部功!021;0340;狀態和變化都反映出0358;,而且相當準確:雨水,草木萌動;霜降,草木黃落;立秋,涼風至等等。這些都是從人們對自然028;0340;細膩感覺出0332;而形成0340;,體現出對於客觀規律0340;準確認知,相當科學。
以上體現在我們中國人生活中陰曆陽曆合並0351;用0340;時間製度,各有其科學0381;據、計算方法和曆史0332;展進程。表麵上看0358;0284;乎是互不關聯、彼此相悖,0294;在我們0340;生活中交錯0351;用、互為#036;充,形成É02;協調並用、多Ð03;而統一0340;時間計算體係。這個多Ð03;而統一0340;時間製度就是我們中國人生產生活節律和節日體係0340;背景。
中國人0340;傳統節日體係與其他某些民族0340;傳統節日有很大0340;不同。如果說有些民族0340;節日體係是以宗教人物或某些038;會名人0340;紀念日0316;為核心而製定(當然在設置這些宗教節日時,有時也不得不考慮要“掛靠”有悠037;曆史0340;民族文化傳統),而我們中華民族0340;傳統節日則027;要是以協調人和自然0340;關係為核心而建立0340;。
比如,我們中國人和月亮有著特029;親密0340;情感關係,我們0340;一些節日和地球視角月亮0340;圓缺有關,這在西方文化中是很少見0340;。上Ð03;、0210;秋、除夕035;至人日、七月七、臘八、臘月二十三,我們都會聯係到月亮0340;狀態。中國人對月亮0340;這種特殊0340;情感,是把月球這個天體看成與人間世028;雷同0340;一個所在。%027;#023;有巍峨0340;建築——廣寒宮,%027;#023;有神聖0340;植物———砍不倒0340;桂樹,%027;#023;有可愛0340;動物———搗藥0340;0333;兔,%027;#023;有從人間飛到天上、升格為神0340;嫦娥、吳剛,%027;#023;是人間0340;Ń02;影,人間0340;美化。
對於月亮這樣一個天體,我們一往情深,月亮成為我們象征體係中0340;一個非常重要0340;對象。我們0381;據這一象征,紀念和慶祝著一係列重要節日,月望0340;Ð03;宵節、中秋節,月半弦0340;七夕和臘月廿三,月朔0340;除夕和大年021;一,等等。我們0340;這一節日體係,已經化為我們民族文化靈魂0340;一部分,也成為我們民俗傳統根基0340;一部分。“每逢0339;節倍思親”,不思親,沒有親,六親不認,無朋無友,不愛038;群,不愛家鄉,民族將0309;在?國家將0309;在?民族性,是節日0340;本質品格之一。
02
二十四節氣0340;創立
說到二十四節氣體係0340;創立,春秋時代,我們0340;先祖就曾用ß03;晷測量日影0340;方法,確定了0333;晝最短、最長和長短相等0340;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時間節點。秦代又確定了四季開始0340;四個時間節點: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到了漢代,二十四節氣0340;完整體係便徹底確立下0358;。從地球0340;視角觀察太陽,將太陽按黃經運行0340;軌跡劃分為360度,每運行15度所經曆0340;時日即為一個“節氣”。運行360度,共經二十四個節氣,即每月兩個節氣。在每一個節氣下,更細分為三候:初候、二候、三候,每五日一候。0363;如,立春三候0340;表征是:“初候東風解,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既是氣候變化0340;一個時段0340;標誌,其開始0340;日期和時分同時也是氣候物候變化0340;精確0340;時間節點。
二十四節氣0340;0332;祥地是黃河流域中下遊0340;廣大地區。由於中國地域0340;廣袤,南北東西氣候物候0340;變化有顯著0340;差異,二十四節氣交節0340;時間並不一致。所以,涉及二十四節氣0340;農諺便具有鮮明0340;地域性,人們會根據所在地域0340;特點,總結出關於自然變化0340;認知並具體規劃勞0316;0340;進程。0363;如,東北0340;諺語說“清明蛾子穀雨蠶”或“大暑蛾子立秋蠶”,而在浙江則說“清明孵蛾子,立夏見032;絲”;在種大田0340;甘肅張掖說“彭祖活了八0334;年,田要種在春分前”,而在種水田0340;長江流域則說“不到清明人不忙,立夏點火夜插秧”。我們看到,在諺語中,廣大農民對節令和地域0340;把握是具體而精準0340;,並沒有把一個地區0340;經驗看成是不變0340;刻板教條套用在另一個地區,而是因地製宜地總結出適宜於地方特點0340;自己0340;諺語。
二十四節氣0316;為中國人特有0340;時間製度,深刻影響著人們0340;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各農業038;區0381;據節氣安排農業勞動,進行節令儀式和民俗活動,安排家庭和個人0340;衣食0303;行等各項活動。圍繞二十四節氣每一個時令節點,人們在組織生產和生活活動0340;同時,還0351;生產和生活各個領域0340;傳統知識在豐富多彩0340;民俗活動和相關儀式中得到保存、保ť03;和傳承。
“二十四節氣”0316;為中國人祖輩0332;明0340;時間製度,是中國農業文明0340;智慧結晶,一直指導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0340;農事活動,也是親善自然、道õ03;修為,提升認同,構建和諧0340;有效手段。
春季,許多地方有迎春、鞭春、唱春、拜春等儀式活動,祭祀春神,開始農事。立夏,在杭030;一帶,有吃烏米飯、0331;高等傳統活動,旨在強身健體。立秋,湘西花垣苗鄉慶祝“趕秋節”,人們舉行儀式,唱苗歌、打苗鼓,共頌風調雨順,五穀豐0331;。到了“霜降”節氣,在廣西一些地方,則有“壯族霜降節”,舉行儀式歡慶豐收,感謝天地自然0340;恩賜。
俗話說,“冬至大於年”。冬至時節,浙江三門等地向有祭冬習俗。038;區民眾舉行祭天祭祖儀式,莊嚴而隆重。感恩038;會,敦睦族親。三門祭冬習俗,千0334;年0358;,連綿不039;,延續至今。
順天033;時,循時而動,融入了中國人道法自然、崇尚和諧、珍視生命0340;民族精神。人們為了便於記憶,還編成了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Ĭ03;報二十四節氣0316;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0316;名錄0340;候選項目,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Ĭ03;請書0340;單0301;是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民俗學會和若幹地方038;區。中國提交0340;Ĭ03;報書所給出0340;關於二十四節氣0340;簡要說明是:“中國古人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二十四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統稱‘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麵變化規律所形成0340;知識體係和038;會實踐,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是中國傳統曆法體係及其相關實踐活動0340;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係被譽為‘中國0340;第五大0332;明’。”
2020年這一申請已獲批準公布。這是我們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在新時代的響亮的讚歌。中國人關於時間製度的這一發明,成為整個人類知識寶庫中受到普遍關注的珍貴遺產。它作為人類認知自然、順應自然和利用自然的一個曆史性高度,必將被世界各國民眾所尊重、所關愛、所保護。
03
二十四節氣的文化意義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時間框架的一部分。雖然外國也有自己命名的春分、秋分、冬至、夏至這些時間節點的認知,但是能再細分出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使生產生活與自然結合得如此緊密的,則是我們中國人,而這一時間製度的確立對於我們的文化認同和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首先,二十四節氣是我們觀察自然變化、記錄自身生活時間過程的一種發明,它是構成中國人時間製度的一個重要內容。起初,我們並沒有更準確的衡量物來記錄我們生活的時間節點和所經曆的事件過程,後來有了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這樣的方法來說明事件的時間節點和計算人們的社會進程以及我們每一個個體的生命進程,把它當做是一種時間製度,用以測定和記錄所有事物變化節點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標誌。
其次,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它是我們在麵對自然、順應自然、利用自然和自然對話的過程中,所使用的一種非常精細的、科學的認知方法,是我們對於自然認知和實踐的記錄手段。
再次,因為有了節氣這種時間計算方法後,它作為一種時間製度就進入了中國傳統節日的體係之中。比如清明節,到現在依然是我們民族傳統節日中一個很重要的節日之一。清明的內涵也是有多種的,從踏青、郊遊的層麵來看,清明是一種讓人走向自然、親近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節日;從另一種意義上說,就是把現實和曆史聯係在一起、把我們自己與先人聯係在一起,這就建構了一種曆史傳承的關係。
對於整個人類社會來說,二十四節氣顯然是一種具有特定科學內涵、具有重大借鑒意義的創造,這是在文化多樣性發展的大背景下,人類可以共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很好的典型範例。
最後,當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時候,無形中提升了它在我們心目中的地位,增進了我們的民族自豪感,通過許許多多這樣的事例,也必然會增進我們的民族認同。民族傳統節日本身就是民族認同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就如同每到過年,我們都會不約而同地回家過年一樣,要回到家鄉,和親人團聚,所以說,民族傳統節日體係是民族認同非常重要的一個標誌。而二十四節氣,作為中華民族先人發明的一種時間製度,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今天被放在了一個明顯的地位,特別予以彰顯,讓整個人類社會關注、共享、保護,不僅提升了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認同;同時,也是世界認識中國的一個標誌。
可能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城市裏的人與農業生產活動相距遙遠,那麽我們還需要二十四節氣嗎?有什麽樣的生活,就會遵循什麽樣的時間框架,我們現在按星期來安排工作和生活,其實這是工業化社會的產物,是一種人為安排的機械的生活節律。二十四節氣則是認識大自然的變化、順應大自然的變化、利用大自然的變化而製定的時間框架,它的科學價值和豐富內涵多彩意蘊,提醒著人們要回歸自然,要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就是為什麽我們需要在生活中加入像二十四節氣這樣的時間框架。現代人生活在鋼筋水泥的森林中,漠視自然已經太久了,而要了解自然,二十四節氣作為一個時間尺度是必不可少的。
二十四節氣設置的深層寓意和功能,在於調整我們人類群體同自然的關係,就拿清明節和端午節來說吧:在二十四節氣當中,清明節這一節氣成為人們廣泛開展的民族傳統節日。清明在春分後的第十五天,是其後的第一個節氣。陽春三月,萬物萌生,天氣清靜而明潔,一切生物(植物、動物也包括人),萌發出強烈旺盛的生命力,所以有“少女遊春”等等說法。踏青、春遊,同時祭掃,是其相當普遍的節俗。直到今天,國內許多民族尚存有三月三歌墟和男女交誼之類的活動。正因為有了夏曆,它使清明這一節氣與大自然之間有了親和呼應關係。
再說端午節。四、五、六3個月為夏季,五月是仲夏之月。寅月為歲首(正月),卯為二月,辰為三月,巳為四月,五月即午月。午月午日,故曰“重午”、“重五”。午月午日午時(12時),日在中天,所以端午節又有“中天節”之稱。是時陽氣盛極,陰氣初生,故又稱“惡月”。在這危機潛伏的重要關節,當然要小心過渡、平順過渡。邪氣萌動,當須避之。人們通過各種方式,如沐浴蘭草湯、登高、采藥、戴香包、係五彩線、龍船競渡等,借助於艾、菖蒲、艾人、艾虎、艾旗、蒲劍、雄黃酒、朱砂等,以防五毒,以送瘟神。同樣,也正有了夏曆,端午節也告訴我們要與大自然保持緊密的聯係。
二十四節氣還激發了人們的審美情趣,曆代詩人圍繞著二十四節氣創造了無數廣為人知、膾炙人口的佳作。廣大民眾也創造了無數內涵豐富的二十四節氣的民間諺語。
湖南的農諺說:“節分二十四,候有七十二。”諺語作為人類智慧高度概括並以口頭形式廣泛流傳的、短小而精準的語言形式,雖說是世界各個民族都有豐富的創造和積累,但是,居住在廣闊地域上的、曆史悠久和文化積澱深厚的中國人則創造了極為豐富的各類諺語。有涉及生活知識的諺語,有講求倫理道德、行為規範的諺語,有寓教於樂的諺語……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反映了中國人生活的全部側麵。其中,尤以反映中國人祖祖輩輩農業生產活動的農諺最為珍貴。農諺鮮明地體現了人與自然的親密關係、人對於自然規律的尊重和利用,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同時,又把自己的勞動和生活有序地安排在時間的進程中。這是我們中國人祖祖輩輩創造和傳承的寶貴的口頭傳統,這種升華為精準短語的農業生活經驗,是規律的總結,也是勞動生活的指導,最鮮明可感地刻畫出中國人的勤勞、智慧的影像。
◎本文原載於《人民政協報》,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刪除。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